历史故事:铁面无私的包拯
范仲淹新政失败后,北宋的国家大事越来越腐败,尤其是在首都开封,权臣非常腐败,收受贿赂。有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,无视国法。后来,开封府来了一个新知府包拯,这种情况有了一点改变。
他是合肥人,庐州人,包拯。早年任天长县(今安徽天长)知县。有一次,县里有个案子。晚上,一个农民把一头耕牛拴在牛棚里。当他早上起床时,他发现牛躺在地上,嘴里流着血。当他打开牛的嘴时,他看到牛的舌头已经被割掉了。农夫又气又伤心,跑到县衙告状,要求包拯查出是谁替他割了牛的舌头。
这个无头案应该去哪里调查?包拯想了一会儿,对抱怨的农夫说:“不要告诉任何人,回去把你的牛杀了。”
最初,农民不愿意宰杀牲畜。按照当时的法律,牛是不能私自宰杀的。然而,被割掉舌头的牛活不了多少天。第二,县令叫他宰牛,不用怕犯法。
当农夫回家时,他真的杀了牛。第二天,天长县衙门里有人举报,农夫私自宰牛。
包拯一问形势,立刻沉下脸来,大叫道:“好大胆的家伙!你割掉了别人牛的舌头,却来告诉别人私自宰牛?”
那家伙一听就愣住了,倒在地上磕头,老老实实的承认是他干的。
原来割牛舌头的人对农夫怀恨在心,于是先割了牛的舌头,然后举报牛的主人将牛宰杀。
从此包拯受审的名声不胫而走。
包拯担任过几任地方官。每到一处,他都取消一些苛捐杂税,清理一些冤案。后来,他被调到北京当谏官,提了许多好建议。宋仁宗在将包拯调任开封府之前,曾试图整顿开封的治安。
开福是皇亲国戚、财富和权力集中的地方。以前不管是哪个这种差使,都免不了要接触权贵,收受贿赂。包拯上台后,决心整顿这种腐败风气。
按照宋朝的规矩,谁要向衙门申诉,得先请人写诉状,然后还要通过衙门小吏传给知府。一些律师和恶棍趁机勒索钱财。包拯打破了这个规则。如果人们想投诉,可以在政府办公室前打鼓。战鼓一响,政府就开前门,让老百姓直接去法院起诉。这样,政府里的小官吏就不敢作弊了。
有一年开封发洪水,一条惠民河被堵,水排不出去。根据《包拯》的调查,一些宦官和达官贵人占据了这条河,并在河上修建花园和亭台楼阁。包拯立即命令业主拆掉河上所有的建筑。一个有权势的人拒绝拆除它。开福派人去催,那人强词夺理,拿出了一张地契,坚称那块地是他的财产。包拯经过详细检查,发现地契是权贵本人伪造的。包拯很生气,他命令人拆除花园,并写了一封信,揭露宋仁宗。那人见事情闹大了,仁宗真要追究,对他也没什么好处,只好乖乖地拆园。
一些有权势的人听说包拯执法严,吓得不敢作恶。有个厉害的人,想通了关节,打算送点东西给包拯。其他人提醒他不要担心。包拯以正直著称。曾在端州(今广东肇庆)为官。端州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。宫中规定,端州官员每年要向皇宫进贡一批端砚。端州做官的人,往往借着纳贡的机会,大肆搜刮民脂民膏,私下贪污一批,讨好那些权臣。擦掉的砚台比进贡的多几十倍。后来包拯到了端州,从民间收集端砚,除了进贡朝廷,连一块都没有增加。直到离开端州,他都没有私自要过砚台。
权贵一听,知道没有空钻了,只好作罢。后来开封府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是大官。流传着两句民谣:“达不到关节的,有阎罗,有鲍老。”(“阎罗”是传说中掌管地狱的神。)
上一篇:历史故事:鲁国少人才
下一篇:历史故事:巧对李梦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