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故事:一尘不染的郑板桥
郑板桥是“扬州八怪”之一。他出生在江苏兴化,名字叫谢。他的名字是板桥。因为他在所有的书画上都写了“郑板桥谢”几个字,后人逐渐称他为。
雍正十年,也就是公元1732年,郑板桥在朋友的帮助下,考中了应,获得了的封号。乾隆元年,1736年,五年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府。
范县位于黄河北岸,十万人口,但县城里只有四五十户人家,还没有一个村子大。上任第一天,郑板桥做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:让人在县政府的墙上打了很多洞。别人不解,问他。他说这是前任官员的陋习和庸俗。
几年后,郑板桥被调任山东威县县令。为了亲民,他每次出巡都不打“回避”、“保持安静”的手势,也不准鸣锣开道。有时我穿着布衣和草鞋,隐姓埋名地去访贫问苦。有一次晚上出门,听到茅草屋里读书的声音。原来是一个叫韩孟洲的穷小伙子在用功读书。郑板桥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他,以便他能参加科举考试。最后,韩孟洲中了进士。因为郑板桥失去了他唯一的儿子,他总是寻找孤儿并尽力帮助他们。学校里的孩子下雨天放学回不了家,他就托人送饭,又考虑到孩子的鞋子走土路容易坏,就托人给他们找了些旧鞋。
[br/]发生饥荒时,郑板桥做了真实的报道,力劝人民救济。他还命令富人轮流放弃粥来喂饥饿的人。他还带头捐出了自己的工资。他刻了一枚邮票,明确表示:“我迫不及待地要填补世界饥饿的债务。”灾情严重时,他仍决定开设官仓,借粮于民救急。下属劝他要谨慎,因为不报批,擅自开官仓就要受罚。郑板桥说:“百姓早就饿死了,我一个人承担这个责任!”郑板桥的果断拯救了许多生命。秋后,如果灾年百姓不能归还粮食,郑板桥干脆让人烧了公债,百姓都很感激他是个体恤百姓、爱民如子的清官。
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,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。因为他经常下乡体察民情,上级来视察的时候经常找不到他,只好问长问短。乾隆十七年,威县发生大灾。郑板桥因申请救济而激怒了他的老板,并被解雇了。在他离开之前,所有的人都来为他送行。郑板桥雇了三头驴,一头自己骑,一头带路,另一头驮行李。我做了十二年的县令,但我是如此的清廉,以至于为我送行的人都很感动,很舍不得我。送一幅画给郑板桥威县人民留念,并题诗一首:
丢黑纱不是官,
袖带萧萧冷。
写一根细竹子,
用它做秋枫河上的鱼竿。
从此,郑板桥在家乡以画竹子为生,度过了清贫而有尊严的一生。他一生只画兰花、竹子和石头。他相信兰花四时不谢,竹子万古长青,石头永不败。这与他倔强不羁的性格不谋而合。一般他的画只有几根杆子和几根竹子,一块石头,几枝笔和兰花。构图很简单,但他的画布局很巧妙,通过水墨的浓淡突出了立体感。竹叶都是一笔做成的。虽然只有一根黑色,却能让人感受到兰竹的生命力。
上一篇:历史故事:萧何追韩信
下一篇:历史故事:以愚困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