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教育 > 节日 >

内阁大学士是什么样的官 内阁大学士是否就是宰相,说明理由

| 网友投稿
内阁大学士是什么样的官 内阁大学士是否就是宰相,说明理由

  导读:我们看剧会发现古装剧不少事讲朝堂的内容,关于朝堂上的一些官职,我们也分不清他们具体是做什么的,官位有多大,那么内阁大学士是什么样的官?内阁大学士是做什么的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。

  内阁大学士是什么样的官

  明朝洪武十三年,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官制,以便使他能够大权独揽。这样虽然表面上消除了大权旁落的忧虑,但他即使废寝忘食,依旧无法应付繁杂的公务。为了处理日常政务,朱元璋不得不在洪武十五年(公元1382年)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,作为顾问。这是中国内阁制的雏形。

 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,命令殿阁大学士在文渊阁值班,参与政务以及军政大事的决策。因为殿阁大学士最初是五品官,地位并不高,然而他们却能与皇帝朝夕相处,经手各种机密大事,权力很大,也令人敬畏。久而久之,他们的地位逐渐得之提高,内阁的机构越来越大。

  内阁大学士后来往往由尚书、侍郎充任,并被加上太师、太保等头衔。

  内阁中设有诰敕房和制敕房,阁臣草拟对各级大臣官僚呈递奏章的处理意见,中书舍人书写一切诏敕和机密文书。

  对于国家大事,阁臣可以会同各部在内阁会议。主持内阁的阁臣,习惯上被称为首辅,其余阁臣是首辅的助手。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,但实际上掌握的权力与宰相没什么区别。入了内阁,就等于当上了宰相。

  清代也设有内阁,但权力远不如明朝。到了雍正年间,清宫廷内设置了军机处,取代了内阁的地位和原有的作用,内阁从此变成了传达谕旨、公布文告的事务性机构,没有参与决策的份了。

  内阁大学士是做什么的

  大学士是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,又称内阁大学士(明清时期)、殿阁大学士等。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参政顾问和最高幕僚,负责起草诏令及审议奏章,其职权大致与唐朝的中书舍人相当。

  清朝立国初期的大学士分为三院,分别是弘文院大学士、秘书院大学士、国史院大学士。顺治十六年(公元1659年)改三院大学士为四殿二阁大学士,四殿分别是中和殿大学士、保和殿大学士、文华殿大学士、武英殿大学士,二阁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、东阁大学士。

  顺治十八年(公元1661年)恢复三院大学士,分别是弘文院大学士、秘书院大学士、国史院大学士。

  康熙十年(公元1671年)改为四殿大学士,分别是中和殿大学士、保和殿大学士、文华殿大学士、武英殿大学士。康熙三十八年(公元1699年)改为三殿二阁大学士,三殿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、文华殿大学士、武英殿大学士,二阁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、东阁大学士。

  乾隆十四年(公元1749年)才确定为三殿三阁大学士,三殿分别是保和殿大学士、文华殿大学士、武英殿大学士,三阁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、东阁大学士、体仁阁大学士。这时大学士在员额上也有了初步规定,那就是只设四员。此前清朝大学士员额没有定数,数额从五、六位到十一、十二位不等。

  到了乾隆三十五年(公元1770年),保和殿大学士、文忠公富察·傅恒去逝后,保和殿就不再设大学士,此后大学士只剩下二殿三阁,二殿分别是文华殿大学士、武英殿大学士,三阁分别是文渊阁大学士、东阁大学士、体仁阁大学士。

  至于大学士授职时的名称,康熙以来并没有定例可循。有时某殿某阁并没设大学士,而有时每殿每阁中可能同时有好几人被授予相同的大学士衔。嘉庆四年(公元1799年)以后才开始在每殿每阁各设一名大学士,但那时已经确定大学士员额仅限四名,而二殿三阁共有五缺,所以大学士就只能是二殿二阁,一殿三阁这样来组合了。大学士的名位次序也是从先到后,由大至小。比如三院中弘文院大学士第一、秘书院大学士第二、国史院大学士第三;二殿三阁中文华殿大学士最尊,武英殿大学士次之,文渊阁大学士再次之,东阁大学士又次之,体仁阁大学士最末,这种大学士制度一直沿袭传承到了清末。

  乾隆中叶,大学士兼任六部中某一部的尚书,才开始拥有实职。嘉庆年间,大学士兼任六部中某一部尚书时管理具体事务被确定为常规。军机处设立之后,大学士就不再参与机要事务了。大学士原本属于内阁,但有了军机处之后,内阁权力相应被削弱。此后内阁中大学士所承办的事情,主要是每天对各部、各省上呈的文件进行初步答复,还有就是承担向下发布朝廷的文件,对朝廷所采纳的上报文件,必须以正式公文的形式发布出去。大学士的兼差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部的职位,也有部分大学士位高望重,同时兼任多个职位。

  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内阁大学士是什么样的官,内阁大学士是做什么的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